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德美长杆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发展

军事 rock 24343℃ 0评论

M829A1 VS DM33:美国威力超群,精度相当

眼见美制M827∕828的穿甲性能超过了自家的DM13∕23,德国遂于1989年研发出了DM33。该弹弹芯直径28毫米,长径比提高到20:1,同时钨合金弹芯的材料成分变为钨90%,镍7%,铁3%,炮口初速增加到1679米∕秒。这些改进极大地挖掘了整体式钨合金弹芯的侵彻潜力。

美军M829A2和M829A3穿甲弹

美军M829A2和M829A3穿甲弹,M829A3是现役穿甲能力最强的炮弹

美国的动作很快,在极短时间内就推出了DM33的贫轴弹芯版本—M829,并全面替换了早期的M827∕828。不过,由于贫铀弹芯强度不够,导致M829在2000米处的精度比DM33低1.3%左右。因此,M829只经历了小批量生产便被改进型M829A1所替代。M829A1弹芯直径24毫米,长径比仍为20:1,但为了承受更高的膛内发射应力,保证贫铀合金弹芯在膛内不发生弯曲,从而达到提高射击精度的目的,该弹的弹托长度增加了7%。测试表明,虽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极质量,降低了初速,但M829A1初速仍达1675米∕秒,在2000米距离上可击穿55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板,射击精度与DM33相当。

DM53 VS M829A2 :德国弯道超车

M829A1在1991年初设计定型后,立即投产并参加了海湾战争,获得了极大成功。但美国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于1992年又推出了M829A2。M829A2在贫铀弹芯中嵌入了钨丝以提高其弹性模量;采用碳-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造弹托,降低了消极质量,并提高了初速;半可燃药筒内装的是袋装粒状多孔发射药,以防在药筒损坏时发射药漏失,并提高了燃烧效率。相较M829A1,M829A2的初速提高了近30米∕秒,在2000米距离上对均质钢装甲的穿深达到了600毫米。

面对M829A1∕A2的压力,德国于90年代中期推出过渡性质的DM43后,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力图重夺性能优势的DM53研发上。

DM53于2000年研发成功。其弹芯采用改进自WHA(钨重合金,含W90%,NI9%,CO1%)的WHA Ⅳ材料,具有接近贫铀弹芯的绝热修剪能力(自锐化能力)。WHA Ⅳ化学组成极为紧密,主要由密度17.1克∕立方厘米的W-CU-NI-AI纳米基体合金构成。

DM53全弹质量21.4千克,射弹长745毫米,质量5千克,炮口初速1670米/秒(L44)或1750米/秒(L55),千米速降约为55米/秒,精度为0.2密位,有效射程3000-4000米;多基发射药质量约9千克。在使用RH120(L55)发射时,2000米距离上能达到780毫米穿深,一举超过了使用贫铀弹芯的M829A2。

DM53既可以用RH120(L55)发射,也可用RH120(L44)。但使用后者发射时,由于压力曲线问题,火炮必须安装改进的K900复进机。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德美长杆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发展

喜欢 (4)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