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舰导弹
第一是“鱼叉”反舰导弹升级型。波音公司研制的“鱼叉”反舰导弹1977年成为美国海军的主力反舰武器,部署于水面舰船、飞机和潜艇,但1997年从潜艇上撤下。目前,美国海军正在测试“鱼叉”BlockII+导弹,加装新型GPS制导组件、新型数据接口,确保导弹飞行过程中更新目标数据,改善目标选择和武器打击的可靠性。这将是一种网络化推动的武器,计划于2017年列装部队。
第二是海军打击导弹(挪威)。挪威的“海军打击导弹”是目前“鱼叉”导弹改进型的有力竞争者。挪威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功“企鹅”反舰导弹,成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上最成功、装备国家最多的反舰导弹。20世纪90年代开始,挪威开展了“新型反舰导弹”,并成功研发出了如今的“海军打击导弹”,具有射程超远、战斗部多样化、可发射后不管、智能化寻的等特点,获得美国海军的亲睐。
第三是远程反舰导弹。2016年5月,美国海军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署了总额为3.218亿美元的合同,负责远程反舰导弹的整合与测试。2013年和2014年,该导弹在陆基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上的成功进行了发射;此次是在舰载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它将是“宙斯盾”驱逐舰和巡洋舰“分布式杀伤”作战能力的标准武器。该型导弹专为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环境而设计,配有1000磅的穿透和爆炸破片战斗部,使用多模式传感器、武器数据链和新型抗干扰GPS系统,能够在一组舰船中探测和摧毁特别的舰船。海军型将于2019年形成作战能力。
第四是反舰式“战斧”导弹。美国海军正在改装BGM-109E“战斧”式对陆攻击巡航导弹,使其可以攻击舰船这样的移动目标。海军在冷战时期曾经装备过反舰型“战斧”导弹,但于20世纪90年代撤下。海军希望在未来几年这种改装就能完成,提供应急的远程反舰作战能力。
第五是近程反舰——“地狱火”和“格里芬”导弹。目前陆军武库有10000多枚“地狱火”导弹,美国海军将利用这些武器来满足濒海战斗舰的作战需求。根据新的护卫舰概念,计划建造的52艘濒海战斗舰中,最后20艘将具备强大的反舰能力。此外,美国海军还在海湾地区的“暴风”级海岸巡逻艇上装备AGM-176“格里芬B”近程反舰导弹,于2014年形成作战能力。
(三)以概念研究牵引装备发展转型
目前,美国海军正从概念研究、装备发展、测试整合等各个方面全力推进“分布式杀伤”概念的发展,希望尽快形成作战能力。
2015年6月,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托马斯·罗登中将授命成立“分布式杀伤特遣部队”,专门负责“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的研究和发展。分布式杀伤特遣部队、海军战争学院和海军研究生院组织各类专家,实施一系列演习和试验活动,试图让“分布式杀伤”由概念走向现实,并逐步完善。“分布式杀伤特遣部队”指挥官柯特·塞勒伯格中校2016年7月指出,“在对抗性日渐升高的环境中,我们的制海权得不到保证。我们需要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制海权——从海底、水面、天空、太空以及电磁频谱。”
2016年4月,美国海军第15驱逐舰中队在日本横须贺海军基地举办了第三届年度水面战军官峰会。10艘前沿部署舰船上的250多名水面战军官聚集讨论水面战问题,研究分布式杀伤的潜力。此次分会提出“分布式杀伤”三原则:(1)每艘舰船都是一名“射手”;(2)从地理上分散水面进攻能力;(3)确保资源正确组合提升续战时间。
与此同时,“分布式杀伤”武器层面的试验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2016年1月18日,“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约翰·保罗·琼斯”号(DDG-53)发射了“标准”-6导弹,击中了停泊在夏威夷沿海的美国海军太平洋导弹试射场的“鲁本•詹姆斯”号导弹护卫舰。2016年7月19日,在夏威夷附近举行的“环太平洋”军演中,“科罗纳多”号濒海战斗舰从安装在其前甲板上的弹筒发射了一枚“鱼叉”导弹。目标是大约20海里以外的退役护卫舰“克罗姆林”号。尽管此次试射并未击中目标,但验证了濒海战斗舰装备反舰导弹的现实可能性,是“分布式杀伤”概念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三、强弱点分析
(一)理论上的优势
1、可以强化海军作战舰队在战时的威慑力
“分布式杀伤”在理论上所能引起的战场局势的变化,将对敌形成巨大的心理影响,从而强化了美国海军的威慑力。“反介入/区域”作战体系,如果不能及时准确探测、跟踪、定位和打击美国海军的水面作战编队,其海基和陆基各类目标将笼罩在航母航空兵强大打击能力的威胁之下。分散部署部队一方面给敌人制造了瞄准难题,另一方面也向敌人释放了更多威慑信号。首先,潜在敌手对自身武器的信心可能会削弱,东风-21D这样的“杀手锏”可能只是击中了一艘小型舰船,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其次,潜在敌军在电磁频谱空间的主动权将面临重大威胁,美军在电磁领域展示力量将更容易,其优势可能进一步突显。这些对于慑止敌军的作战行动都有很大帮助。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美国海军“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是为对付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