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至19日,海南省三亚市长吴岩峻带队赴北京开展“敲门”招商活动,先后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企业和单位进行洽谈,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将于近期签署合作协议,尽快把项目落地三亚。
《三亚日报》的官方新闻报道称,三亚市与中船重工“达成合作意向,将在三亚建设中国深海空间站和海洋装备研究院等项目”。
这意味着,中国首个深海空间站确定将落户三亚。
稍早前,中船重工董事长胡问鸣7月初前往海南,在会见海南省长刘赐贵和三亚市长吴岩峻时都提到了深海空间站建设。
胡问鸣表示,中船重工希望与海南省通力协作,加快在深海空间站等方面的合作,并“希望与三亚市一道,依托深海空间站、海洋核动力平台、智慧海洋等重大工程,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步伐”。
作为集中了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主要力量的造修船军工集团,中船重工承担研制中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的任务。
2013年11月,新华社报道称,“近日由中船重工集团承担研制的中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完成总装,即将展开水下试验”。
中国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已经过了十多年的科技攻关。新华社当时的报道称,“目前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正在进行调试,计划在近期进行水池试验。首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为35吨级,在海底工作的时间为12到18小时,可载6人”。
新华社当时的报道还援引中船重工702所所长介绍说,“如果把‘蛟龙号’比作神舟飞船,这个实验型深海移动工作站就相当于载人航天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它是中国未来深海‘空间站’的雏形”。
时隔3年之后,中国首个深海空间站建设取得了进展,即将在三亚落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7月1日,胡问鸣接受《证券日报》专访时表示,中船重工在建造深海空间站针对存在的能源、通讯等难题的“有关技术都已经取得了突破”。
胡问鸣表示:
水下作业有与太空作业不同的难点,有的难度很高。首先,太空中不存在压强的问题。没有压强,“船”、“站”对接不需克服压力,也就没有必要安装克服压强的动力装置。但是深水作业存在巨大的压强,整个装备外壳也承受着巨大的海水压力,需解决高强度建造和高压强下对接、作业与解脱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其次,海底没有光源,十分黑暗。太空中可以用太阳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目前在海底只能自备能源。如果不用持续能力极强的能源,海底驻留的时间就会受限。
第三,电磁波在水中无法传播,通讯困难。在海水中,我们需要用水声通讯(一种借用水的震动传输的通讯方式)或甚低频、极低频通讯。这与太空通讯不同。
第四,海水有巨大的腐蚀性,这一点也是太空中不需要考虑的。我们常用的不锈钢,到了海底很快就被腐蚀了。如何解决材料防腐也是海底空间站的难度之一。
此外,对海底作业的科学家来说,如何提供深海救援保障、如何实施深海救援,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我们针对上述难题的有关技术都已经取得了突破。
北纬40°作者赐稿 文 | 鸣镝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首个深海空间站将落户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