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已经和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勘探合同》,从国际海底开辟活动的先驱投资者成为国际海底资源勘探的承包者。等到我们的深海机器人造好,采矿和运输技术成熟,也许在10年之内,就可以看到太平洋捞回来的锰和镍了。
争夺海洋权益的的斗争,并不总是刀光剑影,经常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完成的。开发勘探大洋,我们现在的水平大概是全球第三名。一般来说,研究大洋勘探技术和勘探工作,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开采技术实用化,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到了现在,只要我们不停步,落后于我们的人,大概赤脚也追不上了。开发大洋的意义和它对我国科研水平和工艺水平的促进,我觉得只比两弹一星低一点点。谓予不信,可以试看今后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
7.5万平方公里的权益,这就是大洋协会的工作成就。外交部,国家海洋局,原地矿部等部委功不可没。照这个路子走下去,也许今后我们会有幸看到一个漂浮的中国,一个每三五年就会扩张五万平方公里左右的海底国土。这个地方,目前就在夏威夷以北,日本以东,美国西边的太平洋上,大概就是当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出发地左近,也是奇特的巧合。
真的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不但每年要为此付出几千万的勘测资金,也付出了其他的沉重代价。向阳红16号就是执行大洋勘探任务的途中沉没的,还死了三个人。
回忆起这条船,现在还觉得她漂亮。4400吨,线条优美,停在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浦东高桥码头,紧贴着雄伟的向阳红10号,犹如一对柔情蜜意的情人。跑起来又快又稳,可以高速到达目标区;低速性能又好,可以拖着考察设备慢慢游弋。在八十年代,那是世界顶级配置的科学考察船,不要说实验室了,在刚脱离“先生产,后生活”模式的新船里,生活非常舒服。里边的首席科学家舱室,比宾馆不差。乘这条船出海,大家都是很羡慕的。当时的向阳红16号,几乎专业搞大洋勘探了。
坏也就坏在“羡慕”这两个字上。向阳红16号1993年沉没在济州岛附近,当地水深好像只有80来米。沉没经过的官方版本,可以看这个网页:
http://www.kepu.com.cn/gb/earth/ocean/protect/prt121.html
其实呢,据传闻,这应该是一起责任事故。
简单的说,当时出海考察是有补贴的,向阳红16号是新船,舒服,又老是跑西北太平洋,停靠夏威夷,有美金可拿,所以参加大洋考察是美差。美差就要轮流去,这也是咱们国家的惯例。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向阳红16号的船员队伍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在东海分局系统内轮换。如果我记忆不错,这一年是轮到了宁波的四大队为主。临时的船员队伍,未经磨合,对船舶也不熟悉,船未出港,隐患已经埋下了。
这条船上不但装备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多频海底扫描系统,海洋二所带上了深海专用的海底照相机(听说是3000万元进口了两台,出去调查跑丢了一台。下水的时候好好的,拖上来就只剩下钢缆了,这是剩下的一台)。由于经常要在远离航线的海区作业,船上的航行保障系统也是第一流的,除了航行的雷达系统,还装备了自动报警避碰雷达,是进口的第一流设备。
由于赶路,晚上起雾的时候,船速并未合理降低。进入济州岛海域,当地是传统渔场,有许多小渔船作业,为了防止被大船撞击,这些渔船多数装备有雷达反射器(在桅杆上,三角锥形)。向阳红16号上的避碰雷达,只要发现一英里内有回波,就会嘟嘟地叫个不停,值班船员听得心烦,竟然把避碰雷达关闭了!这是祸害的开始。
凌晨四点左右,“银角”号液化石油气船出现在雷达屏幕上,值班员作了记录,但并未改变航向。按照道理,四点半左右还应该记录一次“银角”号的船位,一旦发现“银角”号两次船位的连线指向雷达中心位置,就要立即考虑碰撞的可能性,看惯矢量图的朋友,应该一说就明白了。但直到五点,向阳红16 号没有改变航向航速,银角号也没有。
五点五分,银角号从浓雾中出现,两船相距只有约200米,我船向东南,对方向东北,正在沿直角方向冲向灾难的汇合点。